高校怎样点燃年轻人的创新因子
时间: 2016-01-27     来源:江苏热线    

  

  

  主持人:新华日报科教卫部副主任、高级记者沈峥嵘

  特邀嘉宾: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教授顾晓松;

  省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李亦文

  主持人:今天特邀的代表委员嘉宾同中有异:都来自高校,都是业内有建树的大拿;但一位来自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领域,一位则是艺术领域。同中有异,异中大同,那就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需要秉承“创新”的品质,才可以走得远,才能摘得金字塔顶上的璀璨明珠。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创新”。我们今天就聊一聊“创新”的话题——高校,该如何点燃学生的创新因子?

  高校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

  主持人:2015年底,顾晓松教授新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也成为南通迄今以来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前不久,他率领的研究团队与兄弟单位合作,完成了壁虎基因组测序,成功揭示壁虎能爬上光滑表面、断尾再生等特殊基因。这样的科研,您和团队的创新点在哪里?这样的创新因子是如何被点燃的?

  顾晓松:创新需要灵感,但绝不是仅有灵感,更要扎根知识与技术,以及坐得了冷板凳的精神。我认为,大学应该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至少要包含这样一些品质:扎实的基本功、对事业的热忱、过人的领悟和颠覆精神、协同合作精神。

  李亦文:我硕士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也常常爱琢磨中西方的人才异同,我觉得在创新型人才方面,中西合璧的要素是蛮重要的,比如工业设计里,国外已经很成熟了,中国的工业设计如何具有国际话语权,除了要有再创新的国际范,也要有根植本土的中国精神,当然这个绝对不是生硬的符号嫁接,那太肤浅了,而应该是中国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的自然体现和嫁接。

  高校如何成为“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主持人:大学生涯是非常重要的阶段,高校如何能够发挥孵化器作用,帮助创意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顾晓松:从2016年起,全国高校的众多大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和服务。南通大学好几年前就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鼓励扶持学生大胆创新创业,同时宽容失败。

  李亦文:2015年南京创意设计周“设计院校交流周”活动上,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展厅一些智能化病床设计受到好评,其实就是学生设计的,这些人性化设计的病床方案已经和苏州一家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之后会根据生产和推广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这样的文化和艺术设计的创意,就是学校鼓励培养学生去寻求灵感,并且将灵感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我喜欢和我的学生讲“link to something”,就是你得把创意与生活和市场连接起来。




网友评论: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