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北京3月4日讯(记者 李远 司马一 钱泓 杨海强):在全国各大城市建设美丽中国的热潮中,隶属贵州省地级铜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碧江区,结合自身文化旅游特色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着力打造美丽城市,为实现“美丽中国梦”不断探索。那么碧江区是如何规划发展的,它又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呢,关于“美丽中国”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访了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区委书记陈代文。
“美丽中国”为城市发展树立新风向标
“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层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对子孙负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陈代文书记透露,自己心中的美丽中国是强大富裕、美丽和谐、和平安宁的国家。国家富强,但环境污染;山川秀丽,但人民贫苦;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都是谈不上美丽的。美丽中国应是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美丽的碧江美在自然山水、美在和谐生活、美在多彩民族文化!是一个山水城融为一体,自然天成的绿色生态城市。碧江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南边缘,峰峦叠翠,山水相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世所罕见的九龙洞、碧波荡漾的锦江,风景名胜多达40多处。有周逸群故居、滑石新营垴、中南门古城等众多文物古迹和革命遗址。有大明边城、云林仙景等文化产业景区。但是,陈代文认为,这只是形态上的美,距离美丽城市的建设要求还有不足,一是碧江还不富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未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二是是城市的规划建设稍显落后,城市管理仍需提高。陈代文介绍,近年来,碧江区陆续获得了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全国文明村镇、全省园林城市、全省文明城市等多项殊荣,这更加坚定了碧江区借绿水青山、促民富区强的决心。陈代文相信在此基础上,碧江区的“美丽中国梦”会很快实现,碧江区正在朝着美丽城市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保护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首重 碧江处于武陵山区,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基础设施较为滞后,作为一个水电、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地区,在发展初期,高回报低投入的高耗能工业一度成为碧江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曾经对碧江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劳动就业、财政税收十分重要,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问题。 陈代文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必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2011年,伴随《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国发2号”文件的相继出台,碧江区迅速确立了“三化同步、一业振兴”的发展思路,依托绿色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主导新型工业化、增强发展实力;夯实农业产业化、助农增收;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助推产业发展。大力发扬“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铜仁精神,全力建设“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美丽新碧江。
陈代文说:“碧江的发展离不开美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首重。我认为评价一级政府的作为不应该是看他创造了多少价值,而应该是看他带给人民,留给子孙多少财富。”
着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山,赋予了碧江灵气;水,给予了碧江秀美;山水合璧使碧江区具备了得天独厚、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自然生态环境。
陈代文介绍道,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后,碧江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围绕绿水青山抓紧谋划、科学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五城”联创活动为载体,加大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一是高起点打造宜居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集中建房、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大力构建生态宜居美好幸福新家园。围绕“一年全面起步,两年形成规模,三年大见成效”的目标,按照“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截至目前,全区新增环卫工人180名,增设垃圾箱、果皮箱900个,自卸垃圾车5辆,封闭垃圾斗60个;拆除违法违章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完成营造林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7%;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6.8平方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91户,实施农村改厕8000户。
二是大手笔建设宜业家园。按照“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定位,以“路网先行、项目跟进、产业配套、产城一体”的思路,科学规划贵州省碧江经济开发区,建设集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商业贸易、人居休闲于一体的宜业城区。投入近2个亿,大力实施城区主干道和锦江两岸人行步道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分别在东太大道、金滩路、锦江路栽植桂花892株,金鳞大道栽植香樟463株;开展了鹭鸶岩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山体公园,完成了文笔峰和架梁山基础设施一期续建工程;启动了城市供排水二期工程;启动了灯塔工业园区4号、7号、11 号、13号道路建设。一批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路等项目相继建成使用,城区面貌、人居 环境和道路建设水平快速提升,城市承载、集聚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 截至目前,碧江城区绿化面积达到131.43公顷,城市绿地率达34.72%,绿化覆盖798.9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7.47%,人均公共绿地6.9平方米。
三是大气魄构建宜游城市。按照“城市综合体”、“社区综合体”、“智慧城市”的理念,把旧城区和新城区的发展融为一体,保留自身独有的特色。做好“城中之城”的长远规划,优化组合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功能,大力促进和支持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以创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契机,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了“梦幻锦江”、沿江栈道等项目,全力打造城市营养健康休闲度假旅游创新区和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建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力促一批特色旅游乡镇逐步建成。重点围绕锦江、九龙洞、大明边城三大旅游景区建设推进碧江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碧江一直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对母亲河--锦江的保护与开发。锦江作为城中河,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是地表二类水质,是碧江40万人民饮水的水源河,这是全国城市河流中为数不多的。“结合水利部提出的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我们正积极思考如何推进碧江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这对碧江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12年,碧江区成功申报锦江国家水利风景区、大明边城国家4A级景区、云林仙境国家3A级景区,大明边城还被认定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3家三星级酒店、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共接待游客42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7亿元。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碧江,对碧江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将是一个新的契机。”陈代文对于碧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充满信心。
碧江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为自己量身制定了一套发展方案,按照园林城市的要求做好绿化建设,全方面提升城市品位,同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振兴文化产业。而碧波荡漾的锦江绕城而过,势必会为这座山水之城带来更多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