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之前,学界和民众一直认为,从商朝至晚清,古代曾涌现出不少大商人来。但学界公认为“中国商圣”的只有三位:范蠡、白圭和胡雪岩。
范、胡两人的事迹,人们都不陌生。而作为另一个商圣的白圭,许多人对之还知之甚少。
9月23日,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组委会、国际东西管理研究联合中心等机构,在北京举办了“祭商祖白圭传中华商道”活动。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组委会主任李伯淳查证史料,得出惊天新结论——根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等记载,白圭是中国经商之鼻祖。
商业鼻祖
故事主角白圭何许人也?
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周(今洛阳)人白圭,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土特产品贩运,是行商和批发商的代表。
白圭为何是商祖,而不是范蠡和胡雪岩?从史料看,首先是《史记》,然后《后汉书》都将白圭称为商祖。宋朝时,真宗皇帝把白圭封为“商圣”。可见,他在经商方面开创了商业经商体系的始祖,民间甚至还有把他称为“财神”。
《洛阳商业志》中记载,1892年,清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途经新加坡时,曾向张弼士询及致富之术,张说:“吾于英属,则法白圭,乐观事变。”
白圭作为一个商业理论家,经商理念为后人所借鉴:他提倡的“治生之术”的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依据对年岁丰歉的预测而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济策略。
在古代,贵族们不仅歧视商人,还用自己的“官营商队”来购买自己需要的高档消费品。白圭洞悉这点后,走了一条不同的经商道路。他专门经营利益很小但市场巨大的百姓日常必需品,当时主要是粮食。
弃官从商
魏国政治越来越腐败,白圭看到这一情形,就毅然离开了魏国,到中山国和齐国游历。两个国家的君主想留下白圭治理国家,可是被婉言拒绝了。
有人不解,白圭说:“这两个国家没有信用、不注重声誉、没有仁爱、财力耗尽、不能用人,一定会灭亡的。”
之后,白圭去了西方强国秦国,当时正值商鞅变法,白圭对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很是反对,于是没有在秦国做官。白圭经过一番游历后,对各国的政治局势看得很透彻,也对政治产生了很深的厌恶,于是他放弃从政,转而走上经商之路。
白圭认为,“下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成交量大,一样可以获取大利,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向。
白圭对经商总结为八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做法是在收获季节,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卖给这时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青黄不接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
如果农民买的是种子,他就把上等的粮食以低价卖给农民。白圭还把价低时买进的粮食,等灾荒时以低于市场价格卖出,帮助百姓度过难关。白圭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取得经营主动权,获得丰厚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个体手工业者以及一般消费者的利益。
白圭奉行了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不提高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加快商品流通、扩大销售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样的经商方式让白圭信誉越来越好,白圭家族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