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追寻红军,我们如何才能不掉队?
时间: 2016-09-18     来源:江苏热线    

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追寻红军,我们如何才能不掉队?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困难,我们获得辉煌。”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需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追寻红军,我们如何才能不掉队?

  (一)

  泽朗斯满精于持家,院里屋里收拾得利利索索的,用来接待游客。她家墙上并排挂着两幅照片。一幅是2006年崔永元与她丈夫的合影,当年小崔带着一群小伙伴来到马尔康市卓克基镇西索村进行“我的长征”活动,就入住在泽朗家。另一幅是队员们10年后重走长征路的合影。前不久,他们还专程来西索村看望泽朗。

  队员们还特意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我的长征”。

  泽朗与“我的长征”队员照片。高飞摄

  很早就关注了这个微信公众号。真的很想看看这些十年两走长征路的行者,可惜擦肩而过。

  不过,我们倒是两次与“红军”不期而遇。

  马、金、小三县年轻后备干部在两河口会议会址接受培训。高飞摄

  9月12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四川省小金县两河口会议会址,只见一群“红军”端坐在小板凳上听工作人员讲述流落红军安秀英的故事。这42名“红军”战士是马尔康、金川、小金三县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班”学员,来自藏、羌、回、汉四个民族。

  带队干部、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纪委书记李劲介绍说,阿坝州长征干部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在民族地区建立的以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为主题的干部培训机构。课程安排重点突出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主题体验式教学,把“吃红军饭、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尝红军苦、唱红军歌、扬红军魂”贯穿始终。

  长征干部学院配发的书包。高飞摄

  第二天下午,记者们赶到红原县日干乔沼泽地,不想与这支“红军”队伍再次相遇。“昨天我们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梦笔山,今天进行最后一项——过草地!”李劲书记介绍说。

  实地体验过草地。高飞摄

  远远望去,茫茫草地倒也平整。记者跟随“红军”队伍向里行进,这才发现脚下凹凸不平,深一脚浅一脚,一不留神就容易崴脚。日干乔大沼泽面积约250万亩,是当年红二、四方面军左路纵队穿越草地北上的必经之道。草地气候恶劣,雨雪、冰雹来去无常,昼夜温差达25℃;草甸下泥潭密布,河沟交错,稍有不慎就会被泥潭吞没。在穿越大沼泽的途中,许多红军战士因饥饿、寒冷、伤病牺牲在这里。

  “通过5公里约一个半小时的实地行走,就是要让大家亲身体验当年红军的艰难,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用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在工作岗位上焕发出更大的激情,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路。”

  (二)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指出:“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困难,我们获得辉煌。”

  这段话被刻在了红军过草地纪念碑上。

  红军过草地纪念碑。高飞摄

  纪念碑一侧碑文。 高飞摄

  长征给世人留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峰,一望无际的草原就是红军将士的无名英雄碑。

  在雪山草地牺牲最多的是担架队员和炊事员。因为他们负重最重风险最大。红军炊事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愿吃口袋里的一粒粮食,不愿丢掉背上的那口大锅。因为他们知道这口锅虽然不能让红军战士们吃饱肚子,却能在大家又饿又困的时候烧一点热水让他们暖暖身子。而担架队员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愿放弃担架上的伤员,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伤员。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草地时,红三军某连炊事班九名炊事员一直轮流挑着一口沉重的铜锅,背着它,战友们就能喝上开水不生病。为了这个简单的理想,九名炊事员相继倒在了铜锅旁,没有一人走出草地。

  《红军过草地》雕塑照(部分)

  广大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气概、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征服了长征路上一座又一座雪山,走出了茫茫的草地,书写了整个红军长征史中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从1935年1月到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停留,活动区域近70个县,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创造了中央红军征战时间最长、经过地域最广、自然环境最恶劣、红军长征线路最长“四个之最”。


  (三)

  英国专家格雷格在夹金山顶录制视频。高飞摄

  采访团里有一个外国人——英国专家格雷格。即将而立的他还是第一次参加类似采访活动,他第一次到四川,这个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地方令他流连,一路上,格雷格拍了大量照片。

  更令他难忘的,是所见所闻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参加此次采访活动之前,他上网了解过一点关于红军长征的史料,而当他真正踏上长征路,亲眼看到红军一路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才真正感受到长征的震撼。

  9月,夹金山脚下流淌的河水已冷得刺骨。

  格雷格说,这一路上让他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夹金山。在山脚下,他伸手试了试湍急的河水,虽是9月,河水已冷得刺骨。“我可不想在这里游泳!”采访团乘车抵达海拔4114米夹金山顶时,天空飘起了雪。从山顶向下望去,地势陡峭险恶。当年红军战士如何徒步攀爬征服天险?这个英国人用了“难以想象”来形容。“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带上妻子和孩子再走一次长征路。”

  置身雪山之上,虽寒气逼人,但触摸历史的脉搏,却带着热度和力度。

  突然理解了,历史学者萨苏为何说要给年轻人讲述“有温度的历史”。

  (四)

  电影《长征》剧照

  曾无数次听说红军干部、红军战士很年轻。军级干部平均年龄大约为二十八九岁,师团干部平均为25岁。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少共国际师师长肖华才18岁。

  参加“长征路上奔小康”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中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当青年“遇”上青年,会激发怎样的时空对话?中国网记者宋若冰这样感慨:“这一次,我们青年人终于摆脱了书本,脚踏实地踏上了当年红军青年所走过的道路。”

  曾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长征已过去了80年,从时、空两个维度来看,距离今天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太遥远?

  长征干部学院纪委书记李劲有自己的理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在的年轻人需要的就是行万里路。他们不缺优越的生活条件,知识信息来源丰富多样,但缺少的是亲历亲为、亲身实践。”

  细细想想,类似的话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早在30多年前就曾表述过:“只有亲自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难困苦——特别是过雪山和草地。”

  1984年3月,索尔兹伯里来到北京,对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健在者,上至党的重要领袖、高级将领,下至当年的红军战士,以及知情的一些普通老百姓等进行了采访。为了更为客观、更为详实地了解这段历史,他还大量走访了中共党史、军史研究专家,认真查阅了红军长征的档案、文献和有关书刊资料。此后,他又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几乎完全沿着第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了一万四千多里的亲身行程。通过这次实地调查和访问,索尔兹伯里获得了大量珍贵的长征史料,最终完成了那本震撼世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无数红军先烈,以朴素的理想信念执着向前,抛头颅、洒热血、打江山。用生命铸就的红军精神让这支军队赴汤蹈火、一往无前,让中华民族逆境崛起、巍然屹立,让各族儿女安享幸福、团圆美满。

  有一个挺火的电视节目,叫《出彩中国人》。今天的国人,比任何时候都更自信、更勇敢。

  长征精神将始终激励追逐梦想的人们。

  “长征路上奔小康”主题采访四川站在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圆满落幕。华小峰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走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在人生出彩的个人长征中不掉队,就需要我们从长征中汲取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给养,激发砥砺前行、赓续奋斗的现实力量。

  纪念长征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去实地行走,用身体去体验上世纪30年代的那次改变。约吗?




网友评论: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