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明城墙,寻找朱偰先生的金陵
时间: 2016-02-23     来源:江苏热线    

  交汇点记者付岩岩文 秦怀珠摄

  ?袁幼平

  ▲南京城墙大树根创营书会

  ?杨国庆

  ▲解放门台城书房

  ▲武定门垣里书香

  ?陈平

  ▲西干长巷凤凰台上

  ?陈正荣

  “以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独怪关于南都,独少考察古迹之著作。”80年前,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的朱偰先生如是说,并通过三年实地勘测写出了《金陵古迹图考》。80年后,一场名为“寻找朱偰先生的金陵”的主题分享活动在明城墙内的四个书吧举行。上周日,80多位“书虫”沿着城墙,一路探访四个城墙书吧,一路聆听“山川金陵”、“城垣金陵”、“守护金陵”、“诗咏金陵”四个分主题分享会。这次活动由南京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联合举办。交汇点记者付岩岩文 秦怀珠摄

  山川金陵:玄武湖曾经被王安石下令填埋

  活动的第一站是位于南京城墙大树根段的创营书会,早上9点不到,这里已经坐满了听众,还有许多人站着听讲座,并不时地拿笔记录。

  “山川金陵”的主讲人袁幼平徐徐告诉大家,上世纪30年代,朱偰先生留学归来,在南京城看到栖霞山秋叶飘零,秦淮河还飘着六朝的胭脂,被深深吸引,而当时国民政府却大力建设新都南京,土木大兴,南京许多的文物古迹被破坏,朱偰感叹,文化既亡,国将焉存?之后他开始考察金陵遗迹,历时三年写出了《金陵古迹图考》。书的第一章《金陵之形势》就是写的金陵山水。

  “南京山川灵秀,金陵四十八景中的钟阜晴云、石城霁雪、栖霞盛景、北湖烟柳、秦淮渔唱等都是在讲南京的山水之美,但是南京的山水特别是玄武湖都经历过坎坷的命运。”袁幼平介绍说,玄武湖在六朝时曾与长江相连,面积大至近半个南京城,北宋时期,时任知府的王安石以民生为重,做出了一个“泄湖为田”的重大决定,在玄武湖中开十字形河道,将湖水泄去,水退之后再将田地分给贫民耕种。王安石这项看似以民生为重的政策却造成玄武湖消失了近300年,“惟城北十三里仅存一池”,南京城也陷入了“雨则涝,旱则涸”的尴尬境地,直到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特意派人对十字河进行了一次大疏浚,玄武湖才得以重现。

  “朱偰对长江、秦淮、金川、紫金山等山水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考证各种资料数据和历史信息,为南京的山水文化留下了宝贵遗产。”袁幼平说道,“朱偰的研究也提醒后人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与山水和谐共处。”

  城垣金陵:没有朱偰,石头城城墙就没了

  “没有朱偰,石头城城墙就没了。”在明城墙台城段的台城书房里,南京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感慨道,这让刚刚还沉浸在南京山水文化中的听众们心头一紧。

  杨国庆介绍说,1955年的冬天,南京特别冷,许多造砖场的砖坯都冻坏了,不能按照合同向南京城市委员会提供用以城市建设的石砖,于是一场从草场门向南的大规模城墙拆除开始了。

  1956年6月中旬,朱偰接到紧急报告,称有人在拆毁明代古城墙,草场门以南、芦席营以北250米城墙已被拆除,若再不制止,中华门城堡即将毁灭。朱偰忧心如焚,立即赶到现场,那里像刚经历了一场攻城的恶战,古城堡转眼间成了一堆瓦砾废墟。幸好鬼脸城还未拆除,朱偰又立即赶到南京市政府,要求立即制止这种行为。朱偰于1956年9月23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对南京市有关部门提出严厉批评:“……对保护国家文物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竟擅自拆除上级指定应该保护部分的城墙……今年5月,先拆除太平门到覆舟山后一段,几乎长达一里……实在是不可原谅的一种粗暴行为。”

  此文一出,引起很大反响,民众纷纷谴责拆城墙的行为,南大也有8位同学联名写信,要求停止拆城墙,最终城墙保住。

  现场的听众听得很入迷,一位年轻的听众听到当时对于失业者实行以工代赈,拆下一块城砖,可以卖一毛钱,不禁感慨:“竟把文物如此贱卖了!”在提问环节,一位上了年纪的听众提问什么时候能为朱偰树立雕像,以提醒后人保护明城墙,杨国庆说,“现在也有许多人在建议为朱偰树立雕像,我建议雕像可以立在清凉山公园,因为当年是在朱偰的强烈要求下,才停止拆除城墙的,中华门和鬼脸城也才终于保住了。”

  守护金陵:许多六朝石刻曾湮没于荒草之间

  在明城墙武定门段的垣里书香书吧,南京文化局原副局长陈平抚摸着一本《金陵古迹图考》说,几十年前,她读的第一本《金陵古迹图考》是一本薄薄的残缺不全的书,就如同南京城被破坏被遗忘的文物一样。

  陈平介绍,朱偰当时看到不少文物古迹无人问津,尤其是南京郊外那些神态威猛而富有动感的六朝石刻,或湮没于荒草之间,或倾圮于池塘之中,痛心不已,为了给后人留一点记忆,他实地测量后不仅写出了《金陵古迹图考》,还与其父朱希祖合写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等专著。

  “南京这个城市经历过战争,文物破坏厉害。早年那些六朝石刻,有的在地头,农民耕地后会随意把锄头在上面敲一下,有的倒在水塘里,文物保护工作者想弄出来,农民担心移走石刻会走霉运不让搬,所以六朝石刻的保护经历了很多艰难。”陈平介绍说,最后因为石刻下面有墓葬不能随意移动,所以现在都进行了原地保护。

  陈平还告诉大家,栖霞的摩崖石刻都是没有头的,是早些年被人为破坏了,之前有个和尚为了保护摩崖石刻,在每个石刻上漆了一层水泥,虽是出于好意,却是对石刻的一种更大的破坏,人们也无法看到石刻上的内容,直到有一个石刻上的水泥剥落了,才看到石刻上人物的服装非常美。

  “朱偰用脚步丈量南京城并用文字图片数字记录下来,为研究南京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奠定了基石,我们搞文物的人都很敬佩他,也会沿着他的足迹继续保护文物。”陈平说。

  诗咏金陵:古典诗歌中写金陵的经典诗篇是最多的

  傍晚时分,一行人行走在明城墙的西干长巷段,来到活动的最后一站——凤凰台上书吧。

  “诗咏金陵”的分享者陈正荣说,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图考》中引用古诗来描述金陵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如书中写道:“太白诗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极言南京之文物也,‘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极言山川之灵秀也,用晦诗云‘楸梧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官。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极言史迹之众多也。”

  “古典诗歌中写金陵的经典诗篇是最多的。其中李白曾先后七次到南京,并写出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现在的凤凰台上书吧就是源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陈正荣说道。此外,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有刘禹锡的《乌衣巷》等。

  有听众提问,为什么古时候诗人喜欢到金陵怀古,特别是中唐和晚唐时期?陈正荣表示,这跟南京城市的文化气质相关,南京是一个悲情的城市,在历代改朝换代中,不断被推翻和重建,特别是六朝时代,走马观花似的换皇帝换朝代,如齐只存在了23年。南京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下7次被毁灭,如梁代的侯景之乱中,南京城被玄武湖水淹没,隋文帝迁都时把南京荡为平地,太平天国后南京城被大火连烧几天,南京的悲情气质成就了南京的诗歌之城。

  “作为现在的南京人,我们生活在这个诗意的城市,并一直受惠于这座城市,我们应用缓慢、深入、持久的阅读,不断提升自己与这个城市的高度,这也是对朱偰先生最好的致敬。”陈正荣说。




网友评论: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