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北京7月30日讯(记者 李远 郦圆 默丹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还是“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
山东,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0多项,其中曲艺类文化遗产23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多元娱乐方式的冲击下,非遗小戏正陷入传承艰难的重重困局之中。
“扭了一辈子秧歌,没有别的职业,不扭秧歌了,就是劳动干活。在农村,咱又不是专业,咱就是好乐。不为钱。冬季的时间,没有活,就是乐乐,成立起秧歌来。这个村,那个村的,去唱去扭。”胶州秧歌传承人姜承禹告诉记者。
“演出的时候,舞台上的演员比观众还多,却是让人觉得心里头不是滋味,观众越来越少,这种滋味感觉像是走到了低谷,很心寒,真的感觉很心寒。我必须要把它做下去,再困难的时候,我也要把它做下去,再一个是大家对它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即墨柳腔传承人袁玲说。
即墨柳腔(图片来源:《非遗中国之即墨柳腔不“寂寞”》视频)
即墨柳腔不“寂寞”
“一个四方舞台,一群个性鲜明、身怀绝技的演员。是什么让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什么让他们背井离乡、纵横四海;又是什么让他们依旧追寻心中的梦想。究竟是历经了200多年的寂寞柳腔让人不寂寞了,还是人让即墨柳腔摆脱了孤独。”2013年年初,大型人文纪录片《非遗中国之寂寞柳腔不“寂寞”》的播出,将这个历经百年历史风雨的地方戏曲推向观众面前,让这醉人的乡音再度名扬全国。
即墨柳腔,这个始于清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地区的地方戏,在四弦胡琴悠扬悦耳曲调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八度或六度的尾音“勾勾腔”,听来余音袅袅、绕梁三匝,令人为其痴迷。
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低下以及观众的减少,让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地方戏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考验。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山东各级政府对地方戏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后继人才培养上,即墨启动了柳腔进校园工作,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相关知识,培养后继人才。
人才是非遗的载体,也是戏剧兴旺的关键,一个人的坚持无法给柳腔注入新的力量。从2010年开始,为培养柳腔人才,即墨柳腔剧团面向社会招考才艺优秀的中小学生,委托烟台艺校定向培养。柳腔要发展,政府支持、师资力量和学习兴趣缺一不可,十四五岁孩子的加入,让柳腔告别了青黄不接的年代,让老艺人们看到了柳腔的前途和希望。
网友评论:
@紫电清霜:还是这柳子调 听一句明白一句; 不象那昆板腔 听半天糊涂半天……
@梨园戏曲:我认为每一个作为戏曲艺术家和戏曲的宣传者都是不容易的!如今在霓虹灯闪烁的世界,我们的民俗文化已逐渐被淡出人们的视线之外。但是,我相信任有人是爱着戏曲,爱着民俗文化!如你,以及你的朋友!如我,以及我的戏曲团队!可是,正如你写的,“寂寞柳腔”。不管是戏曲艺术家还是戏曲的宣传者,有时候是会寂寞的,是会孤独的!可是,是有价值的!
@东厓后裔:作为即墨的传统文化,柳腔应该发扬光大,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对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可悲啊。
@盛世听涛:即墨是古城,有着独到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地方戏柳腔应该发扬光大,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对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为什么现在就发展不起了可悲啊。
@刘杰:不能失传!拯救柳腔!
@风雪夜归人:我老家有个小剧种,大大小小的剧团不少,演出市场也很火爆,为什么?因为老家人民信奉的神仙多,大凡神仙过节,都要演出几场。谁埋单?自有志愿者挨家挨户收钱。我母亲出钱也很积极,以前我以为这是封建迷信,反对,后来才知道这是文化,支持吧。
@于无声处:昌乐这边好象也叫‘肘鼓子’戏,不过很少听到。
@玉龙红霞:支持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伴农:我从小听过柳腔,那种凄婉的唱腔,曾经打动我的幼小心灵。现在我一听到那种唱腔就有一种乡愁袭上我的心头。柳腔,我的乡戏;柳腔,我童年的戏。(我的故乡是平度)
@年轻的心:读佳文增知识。柳腔何时来津演出,一定去看。
@当归:喜欢看柳腔。
胶州秧歌(图片来源:《非遗中国之胶州秧歌》视频)
胶州秧歌:扭出民间辉煌艺术
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曲艺形式。历经百年之后,谁会想到靠着行乞演绎出的民间艺术居然走进了非遗行列。
如今,衣食无忧的胶州人已不再依靠扭秧歌、唱秧歌戏来维持生计,会唱秧歌戏、扭纯正大秧歌的人也越来越少。胶州市文化馆馆长张剑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因而传承人是秧歌传承的关键环节。”
对于胶州秧歌的传承,作为传承人之一的姜承禹说:“这种秧歌不是人人都会,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
2005年,胶州大秧歌的第六代传人杨茂坤在职业中专培训了20多个学生,并在东小屯村正式接收李艳为第七代秧歌传人,在村中招收了12名小学生教授原汁原味的传统秧歌。杨茂坤说,小戏秧歌原有《裂裹脚》、《拉磨》、《送闺女》、《打灶》等72出剧本,皆为口头传承,大部分年久失传,现在能回忆起的仅有30余出,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
为让胶州大秧歌薪火不断。当地政府加大了扶植力度。2008年,秧歌传人吴英民、剪纸艺人郭维全等10名传承人得到了每人1万元的奖励;胶州大秧歌传承基地在马店镇东小屯挂牌成立;胶州大秧歌陆续走进大中小学、军营、社区、乡村;收录胶州秧歌曲调、剧目、传略的《胶州秧歌教材》、《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相继出版;汇集了30个传统剧目的《茂腔传统演出剧目集锦》出版发行,《胶州八角鼓》也已结集印刷;新一代艺人开始登台吟唱新曲。在政府和民间的多重合力下,在胶州及其周边县市的大街小巷,大秧歌正越扭越欢。(中国文化报)
伴随着传承人的不懈努力,胶州秧歌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家家户户喜欢的文化盛宴,这不仅是对生活的享受,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发掘民族记忆,保护精神遗产;传承文化根脉,激扬民族情怀,共筑最美中国梦!”《非遗中国之胶州秧歌》让人们认识了这个靠行乞而闻名全国的曲艺技艺,也让更多人了解了青岛传统文化的深邃意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认同的一个精神符号,在浓墨重彩的青岛文化长卷中,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篇章。在已是后工业化和信息化交融的时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困难,如何将珍贵的记忆永久保存,让传统文化走出乡间,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实现其文化价值是我们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