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热线,江苏新闻网,江苏综合新闻门户网站

热门关键词: 
热门TAG标签:

南京六祭 和平六章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09
摘要:

  巍巍金陵,钟山花雨。

  岁月奔腾,时光不腐。

  82年过去了,12月13日,当上午10点的警报划破天空,南京依然会剧痛袭来。足可慰藉的是,不再有82年前那样的寒冷、羸弱和无助。

  自2014年以来,每一个12月13日,爱好和平的人士总会相聚在这座城市,以国家的名义,用最深的情意。因为,这个日子拥有姓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逝者往矣,永驻人心,这是一个民族的人道和正义。

  生者前行,瞻望未来,这是一个国家的光明与希望。

  一

  12月13日,南京是黑白的。6年来,简洁、庄重、肃穆的仪式如期进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出席。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第一次、第四次公祭,这是1937年以来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最高级别凭吊。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国家公祭仪式,从开始到结束不到半个小时,时间不长,流程简洁,相对固化,意在反复诉求,不断加深记忆。公祭,既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又是仪式化的教育形式,我们通过这个仪式,来构建对历史的记忆。

  我们看到,公祭的符号学系统,形成了向遇难者凭吊的庄严礼制。

  上午10点的防空警报。行驶中的车辆就地停靠,鸣笛志哀。火车站,所有火车头拉响汽笛。凄厉巨响如警钟,如号角,如哭泣……

  默哀一分钟。这一分钟被写入2018年12月13日开始实施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法规强制性规定,这一分钟,欢笑停止,工作暂缓,学习暂停,全体默哀……

  公祭鼎。由习近平总书记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老人共同揭幕的公祭鼎,高1.65米、重2014公斤,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160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青少年宣读。南京一中每年派出与纪念年份相同数字的学生,朗诵南京诗人冯亦同撰写的《和平宣言》。今年的领诵者是高二(11)班的崔自鑫,2002年12月13日生。他说,这是南京孩子的使命担当。

  和平撞钟。每一记撞击,传导“勿忘历史、捍卫和平”的祈愿。曾参与2017年撞钟的南京晨光集团总装测试部特级技师王南石说,时光流淌,并不能抹去历史烙在中华儿女心中的伤痛,教训和警醒将永远沉淀在我们灵魂深处。

  二

  “我们家没有清明节,从不烧纸祭祖。”屠城惨象在常志强老人内心留下的伤痛,连子女都难体会。

  82年前,胸口被刺伤的母亲,挣扎着给两岁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死去,父亲和4个弟弟被枪杀,姐姐被奸杀。9岁的常志强惊吓过度,昏死过去,侥幸活下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让老人心绪纾解。2014年12月13日,常志强一家十余口,集中在他位于长江边燕子矶附近的家中,第一次正式祭奠大屠杀中逝去的亲人,祭台背景上大书两个字:“思念”。

  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思念。12月8日,位于南京闹市区五台山体育中心内的遇难同胞丛葬地前,从扬州来的普通一家在墓前献上一束菊花。母亲何女士说:“公祭日马上就要到了,学校老师给学生讲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正好女儿双休到南京上课,我们就带她到这里凭吊遇难者,实地感受一下。”从年头到年尾,南京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总有不断的鲜花,总有本地的市民、不知来自何处的远行人,到这里默默站立、鞠躬。

  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记忆。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南京大屠杀从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成为全球共同的世界遗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规范程序,把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记忆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上,它不只是南京一城一地的悲,也不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痛,应永留在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让人们去悲悯、去唤醒良知与人性,彻底远离战争,世代捍卫和平。

  三

  2003年,全年参观者63万人次;2004年免费开放后114万人次;国家公祭5年来,每年参观人数800多万人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已成很多外地人来宁后不能不去的地方。

  赶在第六次公祭日闭馆筹备前,记者到馆内采访观众。

  人流如织。从徐州来的邵奶奶姐弟俩来看展。“老百姓遭殃啊!”79岁的邵奶奶一进馆,眼泪就止不住,“我的小叔叔就是被日本人杀害的。我下次要把孙女带来看。”

  在介绍国际友人的展区,刘小姐独自一人凝神细看。她当天一早坐高铁从上海来南京,专程参观纪念馆。“一直想来这里震撼一下自己的心灵。施暴者比想象中还要残忍,人性与人性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回去以后我要看一看《拉贝日记》。”

  甄先生全家一行6人来自广西,来纪念馆是早就定好的重要行程,“我对这段历史有了解,但是不如现场观展感受强烈,我想建议同事们都来看一看,要懂得国家的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

  国家公祭日之外,纪念馆364天的日常工作,核心是教育。“对史料进行再翻译、再整理、再传播,使之大众化为国民记忆,走到人心里。”张建军说。

  国家公祭仪式指向“三个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为抗战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纪念馆对原先定位进行了扩大延伸。

  2015年,建“三个必胜”展区,围绕“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主题,用1100余幅图片、6000余件文物等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

  2015年12月1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开馆,这里是亚洲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日军“慰安所”旧址之一。

  2017年,改造《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基本陈列。截至2019年11月,已经有1500多万观众参观展览。

  四

  12月13日,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3位平均年龄78岁的老人,将向纪念馆捐赠马吉影像翻录“1寸盘”,使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动态记录更加丰富。

  南京大屠杀发生82年来,特别是最近30多年来,发掘、考证、坚守这段史实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目前,纪念馆内收藏(抗战类)珍贵文物6300余件,藏品史料18万余件;还有包括200多名日本侵华老兵、近3000份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资料,以及来自美、德、丹麦等第三方的大量史料证据。

  遗址遗迹是记忆的地标。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一行行镌刻着遇难者名字。相较于1995年“哭墙”刚建时近3000个遇难者姓名,如今“哭墙”的名单已增加了7000多个,这是对历史真相无声而有力的证言。

  周万荣,最新确认并镌刻上哭墙的第10665个名字。12月3日,周万荣的女儿陶秀华带着儿子从苏州来参加家祭活动。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陶秀华的父亲和好多同胞一起被日军抓走,10岁的陶秀华和小妹从热河路一路追到挹江门。父亲周万荣远远扭过头说:“丫头,快带小妹回去!”82年前的那一扭头,就成了永别。

  五

  12月4日、5日,95岁的胡信佳、91岁的金茂芝接连离世。截至2019年12月11日,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剩78人。

  记住历史的重任,已经落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肩上。12月8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传承记忆行动”发布,截至11月,“协会”共收集82位幸存者家庭的761位幸存者后代信息登记表及幸存者后代家谱。幸存者二代葛凤瑾说:今后,我们要延续父亲走过的路,做一名和平使者,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面向未来。

  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会长张连红说,幸存者后代与幸存者朝夕相处,对战争创伤体验更有“切肤之痛”,这一特殊身份,在传承南京大屠杀记忆的过程中,作用不可取代。

  南京不会忘记。2016年12月12日,江苏隆重颁发“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原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等6位国际友人获得沉甸甸的褒奖与敬意。

  南京一直在感恩。2019年7月,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邀请国际友人约翰·拉贝、约翰·马吉、理查德·布莱迪的后代来到南京,追寻家族先人的足迹。与此同时,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巡演德国柏林、汉堡和奥地利维也纳。奥地利和平和冲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Pascal Abb观剧后说,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国历史,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一部分,了解这些历史教训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肩负传播重任,纪念馆一直在“行走”。

  2016年10月,《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进行;2018年6月,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捷克……

  六

  习近平总书记说:“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和平,是南京这座城市用血泪浇灌的希望之花。铭记历史与和平建设如一体两翼,南京正在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和平文化。推动国际和平城市建设,写入了国内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法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

  以国家公祭为统揽,南京每年都举办一系列和平主题活动:“和平许愿墙”签名悼念活动、“感恩·南京国际安全区”冬日徒步寻访活动、“播撒紫金草种子——寄哀思祈和平”线上线下祭奠活动。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进入第二届,世界各国5432幅作品参与本次“和平与城市”主题评选。

  和平研究在开拓。重点高端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和平研究中心及和平学学科。

  这些年来,世界范围内爱好和平的人士,为推动历史真相的传播奔走耕耘,可歌可泣。

  法国著名油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把他最大尺幅的油画《暴行》献给了纪念馆。日本友人松冈环,捐赠了30年来所记录的300多位大屠杀亲历者口述原始影像。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议案,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每年约有40万海外人士来到纪念馆。希腊伊拉克利翁市副市长贾兰希尼说:“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最残忍的屠杀行为之一。人类必须从历史中反思、学习,不再重犯错误。”

  最质朴的祈愿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王晓映 刘 霞 唐 悦 金亦炜)

  原标题:南京六祭 和平六章——写在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